形态描述
翅展10~11mm。全体暗褐色,带紫色光泽。头部鳞片灰白色,复眼黑褐色,触角背面暗褐色,每节端部白色。下唇须灰色,略向上弯曲,前翅前缘具有许多组白色钩状纹。翅面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点,近外缘白点排列整齐。肛上纹不明显,有4块黑色斑点,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。缘毛灰褐色。后翅比前翅颜色浅。雄性外生殖器:抱器瓣很宽;抱器背中部凹陷;抱器腹中部凸出;抱器端有许多毛和刺;阳茎长,基部的1/2粗而直,先端1/2细而弯曲;有阳茎针多枚。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呈长条状;交配孔半圆;前阴片拱起;囊导管细长;囊突2枚,牛角状。卵淡黄色,半透明,有光泽,椭圆形,中央隆起,周围扁平,孵化前变黑褐色。幼虫体长6.5~9.0mm,初孵化时淡黄色后变粉红色;头部黄褐色,两侧有云雾状斑纹;前胸背板浅黄色或浅黄褐色;肛上板浅褐色或粉红色,有不规则斑点;臀栉深褐色,有4~6刺。蛹体长4.5~6.5mm,黄色或黄褐色;复眼黑色;腹部2~7节背面有两列小剌,但前排不整齐,8~10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;臀棘8枚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:一年发生两代,以老熟幼虫在枝干缝隙内做茧越冬。翌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羽化成虫,产卵于果实表面,每果一粒。卵期6天左右。幼虫孵化后稍做爬行即蛀入果内。它不像桃蛀果蛾Carposina niponensis那样钻入果心串食果肉,只在果实表皮下浅处危害,被害部四周呈红褐色,果农称之为“干疤”。幼虫经18日左右老熟出果,寻找缝隙结茧化蛹,再经8~10日羽化成虫。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盛期。成虫交尾后产第二代卵,于9月中下旬幼虫老熟进入越冬。
寄主:苹果、梨、桃、山楂、沙果、山荆子等。
寄主:苹果、梨、桃、山楂、沙果、山荆子等。